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精神标识,涵盖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民俗等诸多领域。它不仅是维系民族认同与团结的坚实纽带,更是当代社会发展可资借鉴的智慧源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间性、民族性、群众性和传承性等特点。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口头传承、文字记录、节日活动、传统手工艺等。人们通过参与各种节日活动,如春节祭祖、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等,不断强化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西方节日在中国逐渐流行,对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造成挤压。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得人们难以抽出时间参与传统节日活动,导致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基础逐渐变弱。
传统节日文化的商业化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节日文化呈现出商业化趋势,一些商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传统节日资源,导致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被淡化。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传统节日文化的形象,也阻碍了传承与发展。
社会环境变迁导致传统文化传承人才匮乏。许多传统技艺学习周期长、经济收益慢,令一些年轻人望而却步,以致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后继无人问题突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现代生活方式改变,传统村落减少,依附其中的民俗活动、民间技艺传承空间受限,一些传统习俗、仪式等简化甚至消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优秀基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漫长、连续、渐进的潜移默化过程,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要求。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育体系应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传承教育。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分段有序地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优化学校教育课程体系,要从幼儿园到大学,构建系统连贯的传统文化课程,增加课时比重,编写高质量教材,涵盖经典研读、民俗体验、传统技艺实践等内容,培养学生全方位文化素养。同时,要将传统节日文化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我国拥有许多特色的传统节日,并在节日当天有着特色的风俗与习惯,不同的节日承载着不同的文化,让人民群众在参与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社区、社会组织要开展多样化文化活动,如举办民俗展览、传统技艺大赛、邻里文化节等,鼓励居民参与,增进对本土文化了解与热爱,让传统文化回归日常生活。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厚植家国情怀。
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的?;び胄?。主流媒体发挥导向作用,通过制作高质量纪录片、文化节目,展现传统文化魅力,引发社会热议与全民关注?;箍梢岳梦幕糜蔚娜榷龋辰谌瘴幕肼糜?、动漫、影视等相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文化旅游项目和文化创意产品。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构建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在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同时,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富有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传统节日,提高公众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新的历史机遇,面临一系列新课题新任务。正如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赵景欣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文中所言,建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已经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和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这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有助于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塑造更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相融合,才能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的支持者、拥护者与传承者,才能以先进的文化培养出更优秀人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奠定坚实的人才支撑。(作者:鞍山师范学院 赵 洪)(来源:鞍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