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精神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我们要紧密依托鞍山和辽宁红色“六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六课”形式,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用好红色资源,把红色文化教育贯穿师范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讲好入校第一课。常态化开展“国旗下的开学第一课”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教育引导新入校青年学生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青春血脉,让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洪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共振,彰显学子的大格局、大情怀和大担当。以新学期开学第一课为抓手,广泛开展入学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赓续传承雷锋精神,激励大学生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新时代“六地”目标的奋斗者,努力在新时代推动鞍山全面振兴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开设论坛课。以论坛形式,深入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组织理论专家、新时代模范典型走上论坛,为学生进行理论授课,启迪青年大学生追寻红色记忆,厚植爱党、爱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通过举办主题演讲比赛、主题书报刊藏品展、专题研讨、歌咏大赛等活动,不断创新论坛课形式,丰富教育教学内容,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全面成长成才。
上好参观课。注重运用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以参观课的形式进行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教育。通过实地参观红色文化遗址、烈士陵园等重大事件纪念场所,引导大学生把对红色文化的直观感受转化上升为理性认识,推动思政教育“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效衔接起来,在实践中引发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理论认同。鞍山被誉为新中国钢铁工业摇篮,也是雷锋生前工作过的地方,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大学生实地参观学习,有助于让他们感受时代发展脉搏,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打造特色课。注重打造特色课程,丰富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开设“双语+党建”的特色课,把红色文化教育和思政工作贯穿于外语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职能,建设教育基地,将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实现馆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加强协同育人。开展“三下乡”“返家乡”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彰显红色文化教育成果,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助力家乡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举办英模课。鞍山是一座英模辈出的城市,先后涌现老英雄孟泰等一大批影响全国的英雄模范。富有鞍山特色的英模精神,是城市的精神脊梁,是学??购焐幕逃闹匾试础I虾糜⒛?危浞滞诰颉耙蛔殖?、两代雷锋”的独特优势,在大学校园中扎实推进学雷锋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引导更多大学生当好雷锋精神的宣传员、践行者。要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到基层、进社区,学习英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展示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与责任担当。
设立创作课。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中,积极主动为师生设立创作平台,激发青年学生的创作热情,提升师生创作能力,以自创红色文化课目丰富拓展红色文化教育内涵。提高教育的成效。如创作舞台思政剧,创作红色歌曲,创作富有创意和深意的编程作品等,通过形式多样的创作课程,让大学生在创造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魅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内在要求。我们要立足高校和学生实际,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调整结构布局,突出学科建设,强化科研创新,创新思政教育,以“六课”形式激发青年学子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性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者:鞍山师范学院 苏辰)(来源:鞍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