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梢运?,60年来,雷锋精神超越了雷锋个人,超越了时代,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如何将雷锋精神深度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方面,将雷锋精神融入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着力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研究的时代课题。
将雷锋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首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雷锋精神,从本质上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价值准则层面的人格化表述。雷锋的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具有相同的价值导向意义,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高度契合性。要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
其次,提升整体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选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中小学开设思政课,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将雷锋精神融入思政课,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雷锋精神是能够贯穿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侧重点不同,小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注重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注重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注重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雷锋精神可以并且能够作为重要教育内容在不同阶段有机而且有效地融入思政课,成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雷锋精神能够提升思政课的整体实效性,有助于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形成整体性、递进式、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道德体系。雷锋精神能够有效链接各阶段的思政课,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针对性,进而增强思政课的整体实效性。
将雷锋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将雷锋精神有机有效地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需要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几方面问题。
一是雷锋精神时代内涵的规范性问题。201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对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进行了规范性阐释,包括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五个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避免将雷锋精神狭隘地理解为好人好事、等同于志愿服务等不规范解释。
二是不同阶段教学内容重复问题。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将雷锋精神融入思政课必须解决教学内容重复问题,不同的阶段要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是教学目标倒挂问题。现实教育实践中,经常出现“小学讲理想信念,大学讲社会公德”等思想政治教育倒挂问题,完全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接受特点,严重制约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性课程作用的发挥。
四是雷锋精神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的衔接问题。整体上看,这是一个顶层设计问题;局部上看,这是一个区域特色思政课的建设问题。如何将区域雷锋精神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开设具有区域特色的雷锋精神教育教学体系,需要统筹设计、整体实践。
将雷锋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路径选择
一是目标一体化。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将雷锋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注重纵向衔接、逐层递进。要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深化雷锋精神研究阐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探索不同阶段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和载体,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学习、理解、践行雷锋精神作为教学主线,使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教学目标能够贯通衔接。
二是课程设置一体化。发挥思政课程关键作用,强化课程思政协同效应,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培养“大先生”、拓展“大格局”,构建学习雷锋精神的常态化整体性格局;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将雷锋精神融入其中,实现整体设计、逐步深化;针对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的不同特点,分别开展启蒙性、体验性、常识性、理论性、探究性的思政课教学。
三是教学体系一体化。推进雷锋精神教材建设,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实践教学特色的教材体系;区域性顶层设计和建设雷锋精神教学资源一体化共享平台,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区域性建设大中小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等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一体化实践教学,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开展“同备一堂思政课”“同上一堂思政课”等活动,探索实施大中小学生联合、“大手牵小手”方式等一体化实践教学项目;一体化开展学雷锋主题教学活动,围绕教学主题,开展大中小学师生共同参与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开课和主题教育活动。
四是教研活动一体化。建设“雷锋精神云教研室”,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通力协作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格局,共同探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规律,促进不同阶段学校教师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培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思维,提高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把握能力;建立教学研究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雷锋精神教学内容、教材建设、课程规划、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等一体化研究,推出一批优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成果;定期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论坛,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展示、示范课巡讲、教学观摩等活动,及时推广分享一体化建设成果。
五是教学队伍一体化。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进雷锋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作用,发挥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术和教学优势,通过选派中学思政课教师到大学访学、选派高校思政课教师到中小学挂职等途径,整体性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发挥省市“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的辐射作用,建立导师制,通过思政课教学名师与大中小学青年思政课教师“手拉手”结对子,切实推进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整体性提升。(作者:辽宁科技大学 杨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