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被誉为“评书之乡”,这不仅是一个荣誉称号,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它凝聚了历史,更昭示着未来。前赴后继的评书人怎荷担这份事业?
溯源曲艺的根脉
鞍山评书从清代算起,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缪东霖《陪京杂述·杂艺》记载:“说书人分四等,最上者为子弟书,次评词,次漫西城调,又其次为大鼓梅花调……”“次评词”一句可引用为辽宁地区评书最早之文学记载。辽宁省博物馆曾经展出拓本清代楷书《江湖行碑》,首行刻有“评词、变彩、八角鼓、大鼓书、弦子书”五种艺术形式名称,同时拓片上印有“光绪四年”(1878)的字样,旁证辽宁地区评书历史已超过百年。清末时,评书艺人从北京出发,辗转至东北各地,包括鞍山在内的工矿城市,逐渐在工人中找到听众,成为这一文化形式的重要传播地。
新中国成立后,鞍山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迅速恢复和重建,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解放初期,赵玉峰、黄福财、张殿山、张树岭、黄秉刚、杨呈田、石长岭、张香玉、杨田增、孙慧文、王全桂、杨田荣、张素钧、周洪海等书曲艺人相继进入鞍山,在政府支持下成立戏曲协会,并被有计划地安排在市内书曲茶社轮换演出。政策利好,这些艺人纷纷在鞍山定居。
当时,评书演出场所遍布市区,特别是在工人居住区,与京韵大鼓、东北大鼓、西河大鼓、相声、二人转等艺术形式共同繁荣。艺人们以轮演形式活跃在书曲茶社,表演以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为主,评书表演在当时还相对较少,张素钧是唯一的评书艺人,所说内容多为传统书目。
从1955年起,随着西河大鼓艺人杨田荣的加入,鞍山的鼓书表演发生了显著变化:情节紧凑、唱腔简化。这一时期,一些鼓书艺人开始转向评书表演,将部分鼓书书目及话茬融入评书中,由此推动了鞍山评书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貌。
鞍山当时创作的评书内容,不像经过多少代艺人千锤百炼的传统书目,没有前人可以借鉴,更没有前人可以参考,评书中的结构完全得由说书人自己编排。然而创作新的内容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鞍山评书艺术就在不断地创作适应时代的新书,并且从中筛选出可供流传的经典书目。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杨田荣在鞍山电台说现代评书,开创了鞍山评书的新时代。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刘兰芳、单田芳等人的推动下,鞍山评书风靡全国。
评书之乡的起点
鞍山之所以被誉为“评书之乡”,不仅因为这座城市盛产曲艺家,还因为鞍山评书在全国曲艺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耙蝗俣佬悖颊蕖钡募鸦霸缫汛榍?。此外,鞍山还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评书演员,展现了其厚重而独特的曲艺文化底蕴。
“鞍山曾被中国曲协授予‘中国曲艺之乡’,这一殊荣恐怕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卑吧绞星占倚岣敝飨位愿嫠呒钦?,1994年,中国曲协设立了多个与曲艺相关的荣誉称号,包括“中国曲艺之乡”“曲艺培训基地”“曲艺教育基地”“曲艺创作基地”等等,这些荣誉的授予是根据地方曲艺文化的传统和贡献进行评定的。2013年鞍山市铁东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被中国曲协授予“全国青少年曲艺艺术教育基地”,这也是当时全国唯一一个青少年曲艺人才培养基地。这一荣誉与“中国曲艺之乡”的地位等同,意味着鞍山在青少年曲艺人才培养和传承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被设立为“全国青少年曲艺艺术教育基地”后,铁东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坚持开展“曲艺进校园”和“评书进课堂”活动。通过将评书培训引入课堂,这项活动鼎盛时期学生数量达到三万人,帮助鞍山的青少年深入了解曲艺文化,并培养了大量有潜力的曲艺人才。这些在青少年曲艺教育上的创新做法,为全国树立了榜样,学员在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上屡获佳绩,并向全国分享了其成功经验。
宋辉在接受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道,与那些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目标的曲艺培训基地不同,鞍山的教育基地更像充满希望的田野,目标是将曲艺的种子撒向更广阔的土地。希望通过普及和传承,让更多孩子触摸到曲艺的魅力,尤其是评书的精彩,让他们心中埋下一颗热爱曲艺的种子。这颗种子,不分年龄、不设门槛,从孩童、青少年到成年人。如今,这些种子已在鞍山这片土地上悄然成长为一片浓荫,撑起了鞍山广泛的群众基础,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浓郁的曲艺文化底色。
鞍山的评书文化根基深厚,特别是在广播评书领域,鞍山电台自1955年起便开始坚持录制和播出评书。至今,鞍山广播电台录制评书1万多集,拥有《岳飞传》《百年风云》《乱世枭雄》《张学良》等经典书目,还有《大隋演义》《吴越春秋》《英烈春秋》《金盒春秋》《战国春秋》《走马春秋》《剑锋春秋》《五虎出世》等几十部独家传统评书,不少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鞍山评书”传承与?;さ闹氐闶槟浚哿司薮蟮墓悴テ朗樽试?,这一成就被誉为中国广播评书之最。鞍山的这项文化资产,为曲艺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让鞍山在全国曲艺文化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唤醒历史的回声
评书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其生命力的延续离不开长远规划与精心保护。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鞍山评书依然面临着激烈的文化竞争。但宋辉认为,文化的繁荣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的积淀,评书文化在鞍山历经一百多年历史,正如这座城市本身一样,积淀深厚,真正能够让评书焕发出持久魅力的,不仅仅是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是文化自信和文化的内在力量。只有在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让这门艺术得以永续传承,繁荣发展。
宋辉在十余年的实践和总结中深刻意识到,鞍山曲艺的发展始终面临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融入时代创新,实现两者平衡。这一挑战的核心在于“守正创新”。传统是文化的根基,但仅依赖于传统不足以应对时代的快速变化;唯有让经典的精髓与现代创新相辅相成,才能让曲艺焕发新活力。
评书,这一曾经单一的说唱艺术,如今正经历着形式与内容的双重变革。它需要在保持经典韵味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应当代观众需求的新方式。近年来,随着新文艺群体的兴起,许多鞍山评书人开始利用自媒体平台开拓传播路径。比如,裴冠红创作的悬疑评书《九龙抬棺》,借助这些平台,吸引了超过两千万听众。这不仅打破了评书的地域和时间限制,还大幅拓展了受众群体。
此外,创新形式的尝试也为评书注入了新活力。从三人评书到互动表演,多样化的手法丰富了评书的表现形式,让传统艺术在现代文化生态中找到新位置。这些探索表明,不断寻求突破,评书能在新时代的舞台上保持生机和魅力。
评书已经成为鞍山文化的重要符号,它承载了城市的历史与记忆,更是这座城市灵魂的体现。它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承载着鞍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专家认为,评书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可以成为鞍山文化产业的新引擎,带动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链。
宋辉对鞍山评书的未来发展怀有深远的期待,其中恢复“千山书荟”是他最重要的计划。这一评书盛会曾于1986年和1994年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南北评书艺术的交流,还为鞍山赢得了“评书之乡”的美誉。如今,重启“千山书荟”的目标,是为评书艺术提供一个更高层次、更广视野的平台。与传统的民间书会不同,“千山书荟”不仅是评书艺术的表演盛事,更结合了理论研讨、论文评选以及创作作品展示等多方面内容,具有显著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当年的“千山书荟”标志着评书艺术从民间文化向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转型。
中国曲协设立“中国曲艺名城”以来,目前全国有六个城市获得此殊荣,评选标准不仅考察城市的曲艺受众基础,还需要具备深厚的曲艺文化历史、资源积累以及曲艺艺术的传承能力。而鞍山,作为享有“评书之乡”美誉的城市,不仅拥有丰富的曲艺资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还具备曲艺创作、研究、培训和表演的全生态链,为曲艺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随着鞍山在曲艺领域地位的不断提升,争创“中国曲艺名城”成为重要目标。早在1994年,鞍山已被授予“曲艺之乡”,这是对鞍山曲艺发展成果的充分肯定,为未来曲艺文化的建设打下了基础。此外,积极开展曲艺史的研究,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创建“中国曲艺数字化资源中心”是更具前瞻性的举措。通过整合传统曲艺资源并进行数字化保存与传播,让更多年轻人通过网络平台接触到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扩大评书的影响力,助力其在新时代的发展。
在鞍山,评书早已超越了艺术形式范畴。它如同一副沉甸甸的担子,肩负着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希望。这副担子,扛在鞍山曲艺人肩上,也在每一位热爱评书、传承评书的人心中。他们以执着与热情,将评书的精髓融入现代生活,让这门艺术焕发出时代光彩。(来源:鞍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