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唱戏讲古,茶余饭后助兴。是非功过大家评,说书人怎敢肯定。”惊堂木一响,定场词开篇,评书先生即将书归正传。这段或诗或词,虽短小精悍,却足以抓住全场注意,让台下观众安静下来,为表演做好铺垫。定场词的内容或与故事呼应,或不相关,仅为引发兴趣之句,或来自话本小说,或风物杂记,或史书典籍,既能发人深省,又不乏幽默。
为何要用定场词开头?从过去撂地说书到茶馆酒楼,评书的演出场地一向热闹非凡。演员若不先念上几句精妙的诗句,很难吸引观众耳音归一。这一段机智幽默、发人深思的诗句定住场子,为后续表演奠定基础。
评书,这门既古老又时髦的艺术,伴随时代发展不断进化,定场词、开脸儿、摆砌末子、串口、赞儿始终没变。从田间地头到村镇集市,再到城市茶馆、电台、电视,直至今天的网络平台,评书一直能找到传播的新载体。然而,评书的精髓不在于平台,而在于演员能否游刃于“角色”与“自我”之间。
评书演员永远有一个第一自我,跳进去是角色,跳出来是自我。一进一出要自如把控,既不能完全投入角色,也不能置身事外。评书演员曾经安身立命,靠的是对评书深深眷爱——而能够打动人的评书艺术,其形式和内容,恰恰是他们的世界,他们的江湖,他们的劳动创造。
醒木声声响至今
今年75岁的张全友——北京评书省级非遗传承人,至今站在舞台上时依然中气十足,一声醒木敲下,仿佛能唤醒记忆深处曲艺盛行的年代。1956年,鞍山市曲艺团正式成立,这座城市的曲艺舞台开始绽放光芒。书曲队、说唱队、地方戏队齐聚,书场内外,名家云集,观众络绎不绝。12岁的张全友进入鞍山市曲艺团那年,他的工资是25元。彼时的单田芳月薪84元,张全友的大姐张贺芳以及父亲每月则有110.3元。鞍山市曲艺团这个自负盈亏的大集体生机勃勃,书场灯火通明,曲艺声声入耳。
张全友出生在曲艺世家,父亲是著名评书艺术家、鞍山市曲艺团首任团长张树岭。按评书辈分字“万福来临贺”排行,为“贺”字辈。张家兄弟姐妹中,许多人在曲艺界崭露头角,尤其是长姐张贺芳,被誉为鞍山曲艺界“三芳”之一。耳濡目染的张全友从小便对评书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学艺时,父亲天天让他去书场听书,一听就是几个月?!把б杖孔约??!闭湃鸦匾涞?,“没有师傅一口一口教,只能用耳朵学,用心琢磨?!币欢纹朗槟谌萃挥卸潭獭按蟾佟?,不过15分钟,剩下的两个小时全靠自己编。自家姑姑甚至不识字,却能站在台上娓娓道来,讲两小时故事还能即兴演唱。在这样的磨炼中,他逐步从学徒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评书演员。
鼎盛时期,一家书场一日收入可达200元。茶社里的一句“醒木一方口一张,道尽古今说端详”便成了百姓日常劳顿中的最大享受。张全友在这里从学徒到名家,用语言塑造人物,用故事传递情感,将评书这门传统艺术演绎得如诗如画。
改革开放后,张全友开创了双人评书表演形式,还带着鞍山评书走进学校、乡村、工厂,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长篇评书《隋唐演义》《明英烈》、评书小品《英雄少年》《民族魂》《肖飞买药》等,也留下了时代记忆。1994年,他因突出贡献荣获“钢花特殊贡献奖”,之后被确立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北京评书的市级传承人,省级传承人。
张全友是单田芳的小兄弟,他评书表演风格受到单田芳影响,善用生动而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烘托环境,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融入当代审美。他说:“评书不能在我这一代消失。只要还能说,我就会继续把评书传承下去?!闭湃训囊簧涯?,敲出的不仅是古今故事,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里延续的铿锵声响。
拜师学艺与时俱进
评书这门语言的艺术,之所以能感染人,在于说书人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讲述故事,描绘景物,全凭表演者的一张嘴。说评书还需要一个人同时饰演多个角色,而且每个角色都要做到惟妙惟肖,这就必须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磨练过程。
张全友在2010年从鞍山市曲艺团退休后,并未停下脚步。他受聘于鞍山市铁东区青少年艺术中心担任曲艺教师。他常说:“评书艺术必须从娃娃抓起,练好基本功才能传承?!彼饕ν度肫朗榭翁煤推朗檠5慕ㄉ?,面对小学生教学,已有百余名学员出师。他定期走进鞍山师范学院、胜利小学、铁东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培育新一代评书接班人。他在文化馆“笑笑剧场”的公益演出更是场场爆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巴Q菀怀?,观众就催着赶紧续上,听评书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闭湃崖承牢康厮?。
在2024年11月结束的鞍山首届评书大赛上,少儿组优胜者沈子茗用一段精彩的表演征服了观众和评委,这份荣耀的背后,是他跟随张全友学习三年的成果。从剧本到表演,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张全友的心血。表演的剧本由张全友亲自编写,表演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身段,都是张全友用额外时间手把手教出来的。加上记忆力出众,并且刻苦努力,才得以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敖萄且恢衷鹑?,要对得起孩子,更要对得起家长的信任。”张全友说。无论风雨如何,他的课堂从未中断。每周的教学安排雷打不动,因为他深知评书的传承需要持之以恒的培养。“要带好学生,最重要的是自己要站上舞台,让他们看到什么是真正的评书,让他们明白这门艺术是学到老、用到老的?!闭湃颜庋芙嶙约翰患涠仙咸ǖ囊庖?。
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全友的九位徒弟年龄不一,其中最大的已年过半百,但无论年龄如何,师徒之间的情谊和责任是相同的。他坚持将自己一身的本事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张全友的期望不仅是将北京评书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递下去,还希望它能够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这种精神也在每一次舞台表演、每一堂课堂教学中得以延续。正如张全友所说:“评书是一场接力,我们这一棒跑得扎实了,后面的人才能跑得更远?!?/p>
鞍山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宋辉从传承人、门派、创作等多方面梳理了鞍山评书的丰富脉络。从非遗传承的角度看,鞍山有刘兰芳、张全友、王双凤、裴冠红等代表性人物;从门派来看,单田芳一脉有杨东玉、徐文祥、曹玉红深耕评书艺术,刘兰芳有弟子王双凤,袁阔成一脉靳久峰、李品鹏等人也在不同领域贡献卓著。在创作上,董凌山、王森、裴冠红等人用作品持续为评书注入新活力。
放眼全国,鞍山在评书创作、展演、赛事和教育传承等领域始终走在前列。鞍山市评书大赛、少儿曲艺大赛已成为本地常态化的文化活动,与省曲协合作的“文艺两新”创作培训班更是吸引了全国50多名学员。鞍山的广播评书作品曾获国家级荣誉5项、省级奖项6项。2018年,裴冠红的原创中篇评书《钢铁侠》获得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提名;2020年,评书《孕妇也“疯狂”》获第十一届牡丹奖新人奖和文学入围奖;2022年的《“撕心”的抉择》和2024年的《最后的托举》均取得亮眼成绩。
2013年铁东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被中国曲协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曲艺艺术教育基地”。宋辉认为这就是鞍山评书播下的一颗种子。鼎盛时期,这里曾吸引了3万名学生,让孩子主动接触、了解评书艺术。正如宋辉所期待的那样,“一旦接触,就会喜欢;一旦喜欢,就会去听、去学?!逼朗橹阅茉诎吧礁钜睹氩豢惴旱娜褐诨?。在这座城市,评书早已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圈子,从出租车司机到普通居民,许多人都将听评书作为休闲消遣方式。评书专场演出、评书进校园、评书进课堂等活动逐步实现常态化。铁东区青少年艺术中心开办的评书课堂上充满新鲜感的现场表演令人印象深刻。甚至连家长也因课堂上丰富的历史、人文、诗词内容,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评书的表演技巧逐渐为更多人接受,艺术魅力愈加彰显。
如今,张全友、王双凤、裴冠红等一批老中青评书演员不断壮大鞍山的师资力量。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青少年。在和平小学、胜利小学等曲艺基地校,孩子们不仅能够系统学习评书,还能在学期末登台表演,真正体会到舞台上的成就感与艺术魅力。
“鞍山地区的曲艺土壤丰厚,评书进课堂、进校园活动接地气?!闭缢位运?,评书在鞍山的发展,是这座城市文化自信的缩影。从昔日高炉的炽热到今日评书的繁荣,它始终承载着鞍山人民的精神追求。评书是鞍山的文化符号,也是这座城市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属于鞍山人民的独特精神家园。
教育传承打破门户
优秀的评书演员,往往是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脱颖而出。正如刘兰芳先生随意拈来一拍,精气神尽显指尖眼梢,起承转合间竟有千年历史的跌宕与豪情。那一瞬间,评书之魂,如长风般穿越时空,直击人心。
曲艺行业在漫长历史中始终秉持师徒制,师父带徒弟,口传心授。这种私密传承方式不仅保护了行业利益,也保留了各门派独特的风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曲艺传承亟需打破门户之见,迎来更广阔的格局。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曲艺系2004年成立,填补了高校曲艺专业的空白。这里不仅传授传统技艺,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子在文化与艺术的双重浸润中成长。曲艺系不仅邀请评书名家定期授课,还开设丰富多元的课程,如评书表演、快板、小品、京剧身段训练等。这些课程不仅教授表演技巧,还强调人文与艺术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实践能力。曲艺系的教学理念在于构建开放的艺术教育平台。青年教师、艺术团体骨干和老艺术家共同教学,使学生能够接触多种流派,拓宽艺术视野。
“评书表演是我们系开设的一门专业课,最早由田连元先生授课,目前是北京评书市级传承人裴冠红来讲授。学校一直积极与演出团体合作,向市演艺集团和曲艺剧场等输送了一批批优秀毕业生。鞍山评书之乡品牌的做大做强,无论是对促进驻地高校人才交流还是对地域文旅融合发展、文化氛围营造,都是双赢。”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曲艺系主任周壮说。
这种开放和融合的教育模式,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曲艺新星。例如,曲艺系学生岳秋实今年不仅在CCTV《一笑一周》节目中大放异彩,还在鞍山首届评书大赛中获得最佳表演奖。他以年轻人的视角赋予传统评书“潮”味,将古老艺术融入现代文化,让更多人感受到评书的魅力。
杨云柯、王旭苒、刘羽檬等年轻学子也在逐梦评书路上,用青春的热忱书写着属于这一代的曲艺篇章。杨云柯在扬州参加青年评书评话表演的一段评书让当时在现场的刘兰芳先生留下深刻印象,杨云柯学说书的劲头更足了,“每个阶段都有不一样的困难,最早是背书,过了一年,发现说书的韵味、节奏更难把握。越过这道坎,还有新的问题,钻得越深得到的东西越多。”传承之路不仅在课堂,也在舞台。科大周末小剧场自2005年开办以来,每周末免费为学生和市民呈现精彩的曲艺表演。在常规演出之前,半小时的长篇评书系列表演成了观众最期待的环节。这座校园内的“小剧场”,让曲艺从书本走向生活,也拉近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观众的距离。
在鞍山师范学院,依托刘兰芳艺术馆成立了刘兰芳曲艺产业学院,为评书、东北大鼓、三弦演奏等非遗项目注入了新活力。学院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方式,使非遗项目从无形走向有形。30余名学生和10余名教师共同学习传承曲艺艺术,是对非遗以更科学、更系统方式进行传承的有益尝试。
从传统师徒制的默契传承,到高校教育的系统培育,鞍山评书实现了代际接续与创新发展。从课堂到剧场,评书艺术在坚守传统的同时焕发新生。这不仅是一门艺术的延续,更是鞍山城市文化精神的铿锵回响。(来源:鞍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