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高度,作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安排部署,要求“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202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辽宁考察,就“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为我们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实践路径、带来了重大机遇。台安县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共建共享的重要抓手,立足“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工作目标,不断整合资源,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有效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
聚焦“资源”要素,全面打通、链接、融合
坚持权属不变、统筹使用、协同运行的原则,根据内容、功能对公共资源进行筛选整合、拓展延伸,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服务+健康服务”城乡共享的实践阵地。
一是打通官方场馆资源。依托县文化综合楼,将文化、科技等部门资源整合融入,构建了“一中心+七基地”的多功能、一体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基地,台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被评为辽宁省文明实践“十百千”示范项目。推动镇街资源要素重组,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先后升级打造八角台街道、新开河镇、新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实现阵地升级、功能升级、服务升级。
二是链接社会地域资源。经过周密考量、精心设计,将休闲娱乐、人员密集的台安县幸福广场,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元素,打造成为“五大平台”功能齐聚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同时,西佛镇西北村、韭菜台镇王坨子村开拓新阵地、融入新思想,因地制宜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依托台安县文化广场、农家小院培育3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让文明实践链接城乡、协同发展。
三是融合网络平台资源。以台安融媒体中心为主线,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传播快、覆盖广的优势,搭建了“报、台、网、微、端”五位一体的网络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
聚焦“服务”要素,坚持建立、建全、建强
坚持把建强文明实践服务队伍作为开展新时代精神文明工作的重要抓手,丰富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项目,切实做到民有所需、我有所应。
一是建立党员干部团队带头服务。在常态化组织开展理论宣讲、科技科普、文化服务、移风易俗等文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各机关事业单位全部成立文明实践队伍,定期下沉社区、下沉街面,深入开展卫生清扫、宣传引导等文明实践活动,成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是健全业务专家团队精准服务。依托党校、司法、卫生、文旅、妇联等部门,积极吸纳社科工作者、乡土文化人才、科技能人、律师、文化工作者、返乡创业人员等健全“火种”队伍,培植了“满天星”、红色老兵等专家型志愿服务队。
三是建强专业化团队开展提升服务。在做好队伍组建同时,把提升志愿者能力作为服务基础,定期邀请专业人员分层、分级、分批对各类志愿服务团队进行业务培训,着力提升志愿服务能力。
聚焦“功能”要素,实现深入、广泛、创新
坚持聚焦学习实践理论、宣传党的政策、培育主流价值、丰富文化生活、深化移风易俗五项职责使命。
一是理论宣讲传文明。充分利用主题党日、道德讲堂、文化活动、学习强国、智慧党建云等“线上+线下”平台,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宣讲活动。
二是典型宣传树文明。利用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形式,组织群众举荐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弘扬新风正气,推动移风易俗。杨宁、刘岩、高春梅等一批中国好人、辽宁道德模范,应急管理事务服务中心、恩良医院等一批全国学雷锋先进单位、鞍山最美志愿服务组织脱颖而出。
三是帮弱济困促文明。依托帮扶关爱、健康服务、科技科普等专业性志愿服务团队,深入开展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等志愿服务活动370余场。并打造“文化惠民谱新篇”“助学支教促成长”等亮点志愿服务项目10个。
四是文化乐民育文明。以群众文体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举办秧歌、健身舞、太极拳等百姓大舞台文化广场系列活动,带动全县300多支队伍、数万名群众活跃在各类舞台上。
五是传统节庆倡文明。依托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合春节、元宵、清明、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敬老爱老、文明祭扫、守望相助、家庭和睦等传统美德,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居民群众的精神乐园。
根固,华实必茂;渊深,光澜必章。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深入推进,让文明的种子植根辽河岸畔,文明新风融入百姓生活,为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实践路径。(来源:鞍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