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党和国家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立德树人是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持之以恒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塑造学生的灵魂,推动实施新时代的立德树人工程。这一重要论述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视角出发,新时代学校思政教育应着重加强对青少年的政治引领,提升铸魂育人能力,引导学生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稳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强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并以信仰、信念、信心为基石,铸就新时代青年奋进之魂。
铸就马克思主义信仰之核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纯粹的理论批判无法取代实际的斗争行动,物质层面的障碍唯有通过物质性的力量方能清除;然而,当理论被广大民众所掌握时,它同样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物质力量。思政教育的关键在于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精神利刃”,让“思想之光”照亮学生心灵,进而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坚定信仰。科学信仰的形成与巩固是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离不开多维度、全方位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以及情感认同的坚实基础,也受学生个体和教育环境等因素交互影响。在实践与认识的反复循环中,科学信仰才得以不断巩固和升华。
有效培育信仰,需要遵循思政工作、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规律,精准把控教育时机、力度和效果,提升思政教育的魅力和实效,消除思政课的负面印象。深刻的理论才能打动人心,要引导学生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理论认同、历史规律认知和基本国情理解上,结合青少年心理,化解现实困惑,培养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学段、各学科学生都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化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为学生构筑坚实的思想基石,确保马克思主义信仰代代相传。
锤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之要
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之魂,重点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从历史演进和伟大实践中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树立为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的坚定信念。借助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如探月“嫦娥”、入?!膀粤?、中国高铁、“天问一号”、国产大飞机C919等,彰显中国力量与信念。同时,挖掘红色资源育人价值,将革命遗址等“红色宝藏”变为鲜活教材,讲述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培育爱党爱国情怀,让红色基因融入学生血脉。
新时代思政教育要关注中国特色与国际对比。当下,部分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倾向于以西方为参照,这种比较若缺乏正确指引,容易导致片面甚至错误的认知。思政工作者要拓宽知识、历史和国际视野,善用国内外事例,像中国的社会治理创新、绿色发展成就、科技自立自强成果等,清晰阐述中国特色的优势,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知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真切感受中国特色的独特性与优越性。
夯实民族复兴信心之基
信心,根植于发展沃土,激励士气,照亮未来之路,对实现目标任务意义重大。如今,我们正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实力,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勇毅前行。坚定民族复兴信心,就是要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坚信,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共同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篇章。
育人如植树,育心是根本。当代中国青年与时代共进,责任重大,生逢盛世。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青年自信自强、思辨敏锐,但亦受社会思潮影响,面临理想现实、主义问题、利己利他、小我大我、民族世界等思想困惑,亟须深入引导。有调查表明,青少年主流积极认同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和国家成就,对强国复兴充满信心,但也存在抗挫折能力不足、对成就理解不深、易受网络干扰、知行脱节、过于关注自我等问题。学校思政教育要突出政治性、科学性、创新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从宏观培养到微观指导,都要让理论更加贴近实际、方法更加实用有效。要坚持“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相结合,在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中,增强学生投身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信念和决心。
信仰、信念、信心,是中华民族从独立到富强的强大精神支撑,是攻坚克难、走向胜利的持续动力,对青年一代成长成才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塑造学生的灵魂,引导青少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树立报效国家、强盛民族的远大志向,争做勇于担当、不懈奋斗的先锋,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青春的智慧和力量。(作者:钢都教育集团钢都校区 秦亚莉)(来源:鞍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