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一个复合的系统,经济的背后是体制,体制的背后是文化,说到底是文化振兴,充分发挥文化的灵魂性、导引性作用。现在的问题是,文化常常是“木桶效应”的短板。乡村振兴,重在“文化+”“文化融”,放大文化能量,以文促兴。文化即人格,文化即命运,文化即意义。文化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
文化是精神支点。吾观其复,回旧向新,找到乡村振兴的根在何处,魂归何处,诗意何处,远方何处。一方文化水土养育一方人文精神。鞍山“金声玉振,金玉可风”正是可资可师的天赋异禀,应该高度重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赓续与创新的结合,提倡新农耕文化,敬畏自然、敬畏法治、敬畏科技、敬畏生命。优化整合新旧民风、民俗、民约、民艺、民贤、民节,师之资之,守正创新,凝聚人心。百年变局下的三农主体,不在形而在神。要害是以文化人,没有人的振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文化是遗存支点。就是文化支撑中的历史遗存,也就是来时的痕迹、乡愁的寄托、实物的支点。遗存支点应具有可观可尝、可游可触的“眼球”效应、体验效应。遗存支点要有考古跟进、文博跟进,挖掘梳理古址、古建、古路、古渠、古宅、古树、古井等的历史逻辑、文化脉络,加强?;?、利用。遗存支点切忌毫无个性特色的互相效仿。遗存支点必须要有文史哲宗艺的“鎏金”,必须要展示真善美爱和的光彩。遗存支点应该村村有点,乡乡成链。树立文化的物态地标,使我们广大乡村了然于来处,清醒于在处、明确于去处。慎终追远,回因向果,从历史的脉络观照未来。
文化是产业支点。经济粗放,源于文化粗放。乡村振兴中的一产、二产、三产特别是文旅,都必须由传统的“卖产品”升华为当下的“卖文创”。凡产皆文,凡品必创,文创增加价值,文化也是资本。文成而名彰,增值之上更重要的是增加产业、企业、产品的美誉度、重购度。全部的产业、产品都应该有文创智慧含量的商标、品牌、广告、推介。各种营销、服务都应该有文化主题、文化解码、文化符号等等,特别是一些专属性、土特产、“老字号”的企业产品,更要加大文化含量、注重文化赋能。
乡村振兴,重在文化支撑,是一个重大的发展课题。增强文化意识、提高文化能力,是当务之急。在当今云蒸霞蔚的文化时代,风生水起的改革时代,我们既要讲“财气”,更要讲“文气”。文气不胜,行之不远,必然落伍;既要有经济政策,更要有文化政策。给文化更多的渠道,更多的平台,更多的空间;既要重视科技人才,更要重视文化人才。乡村振兴,离不开“技师”,更不能没有“文师”,全市每个乡村,都应该有专职或借用的“文化创意师”,发挥他们在振兴发展中点石成金、琢玉成器的赋能作用。(作者:马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