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美好生活不仅需要关注地理环境、行业特色、历史条件等客观因素,更需重视人们的价值理念、道德水平、心理状态等主观因素。负面心理和情绪的蔓延会严重干扰社会决策、公共管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美好生活的构建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培养构建美好生活的良好社会心态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美德是唤醒内心深处的善念。中华传统美德具有鲜明的向善底色,其中蕴含的深厚善念能够启发人们以善意的眼光和心态去对待他人和社会。在善念启蒙方面,传统美德以“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的“性善论”为起点,强调通过教育和引导,不断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善意和良知。在善念教导方面,传统美德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德、礼从心底感化人,引导全社会成员成为有道德的人,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以和为贵能够塑造包容开放的社会心态。中华传统美德中“以和为贵”的重要价值观念,有助于培养一个包容、开放、平和的社会心态。所谓“和”,追求的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平衡与协调,以及不同事物间的和谐共生。这种理念有助于塑造宽广的心胸、和平的爱好,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通过弘扬“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可以积极消解个人和社会的消极心理及负面情绪,促使人们和谐相处,为构建美好生活培育出积极的心态。
实践指导是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构建美好生活,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规划和建设,中华传统美德来自于社会生活,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能够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具体实践,形成推动建设美好生活生动实践的强大合力。
通过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发内在动力,培养良好社会心态,可以为构建美好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更加理性、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不忘初心、创新进取,携手共创美好生活。(作者:中共鞍山市委党校)(来源:鞍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