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区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居住空间,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和关键环节。实现社区的有效治理能够打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最后一公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突出作用。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老龄化程度加剧、城镇化进程加速、人员流动性增强,社区的职能越来越丰富,各类利益诉求和矛盾冲突也在社区中汇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城乡社区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提高社区治理能力,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同时也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从而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
铁西区共和街道共同社区北邻千山西路,南邻人民路,辖区内共有57栋居民楼,其中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涉及40多栋,辖区内实际居住人口6000多人。共同社区从一个地处城乡接合部、环境脏乱差的老旧社区,转型到如今的辽宁省“最美志愿服务社区”、辽宁省“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并被评选为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其中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借鉴,为我们提供了新时代社区治理的“共同”方案。
坚持党建引领,健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共同社区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坚持人民至上,以服务群众为根本,以服务党员为先导,以社区党组织为圆心,凝聚各方合力,共画基层治理的同心圆。通过充分激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实现基层党组织与基层其他组织之间的协同运作,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进而实现了问题在基层解决、服务在基层拓展、民心在基层凝聚。
创新治理方式,畅通治理新路径。
共同社区探索“双重管理”方式,组织社区广大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畅通与群众沟通路径,召开社区“大党委”联席工作会议,完善“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实现联系群众“零距离”。在辖区大党委成员单位万家物业的积极参与下,维修居民楼基础设施损坏一百余处,维修弃管小区下水堵塞、电业故障等七十余件,为群众解决了急难愁盼问题,打通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最后一百米”。
精细网格化服务,增强群众幸福感。
共同社区建立“专职网格员+物业管理人员”联合工作机制,将物业管理与民生服务、平安建设、文明创建、应急处置等工作共同推进。建立健全以网格党支部书记为中心,网格党小组组长、党员中心户以及业主委员会、业主代表、物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网格治理机制。通过及时收集上报居民问题诉求,建立网格发现、及时呼叫、共同响应、协同处置、检查督促、结果反馈的闭环工作流程。用“绣花”般的精细治理,传递社区治理的“民生温度”。在网格员的参与下,老旧小区改造全年共拆除违建三十余处,解决群众反映问题或诉求一百余件,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
打造党建品牌,构建人人参与新格局。
共同社区打造“红管家”党建基层阵地,激活“红管家民心愿红色细胞”,通过“1+3+6”工作机制,用“1”个红管家“核心阵地”唱好党建引领“主题曲”,通过资源整合、力量结合、工作融合“3”方合力唱响共建共治“大合唱”。红管家创新“6”项为民工作法,即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民事民管、民事民享,奏好居民自治“协奏曲”。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把房产主管部门、物业企业纳入社区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将小区建设、环境整治、矛盾调处、扶贫帮困、便民服务、文体事业、志愿服务、业主委员会建设等纳入议事内容,组织居民有序参与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通过积极引导群众自觉回归自治本位、发扬“主人翁”精神,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打造平安治理项目,增强群众安全感。
共同社区与共和街道和派出所联手打造社会治理项目,成立红盾群防群治团队,寓意是红色基因渲染金色盾牌。团队成员由社区选出的优秀居民楼长、网格员组成,充分发挥群众力量,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态势。在辖区内营造严管严控严防的治安氛围,提高巡防见警率,把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最基层。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首战之年,让振兴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是实施三年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打通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在振兴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打好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鞍山之战贡献出我们的力量。(作者:中共鞍山市铁西区委党校 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