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每一次跃进,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因此,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时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均贫富”“等贵贱”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提供了本土文化资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理论成果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对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具有深远指导意义。
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充满智慧的先祖,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影响世界文明发展史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等等。文化自信,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实力,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人与人交流沟通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又要求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又将对世界政治格局、政治体制、政治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还因其渗透性,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既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走邪路歪路,要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文化实力,才能更有自信力,我们不能因高速发展的科技而丢掉传统,更不能崇洋媚外,要有效防范和抵制敌对势力的思想文化侵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羞、人民蒙难,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我们党立足中国实际,植根中华历史文化沃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靠的就是坚定的文化自信。实践证明,文化自信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步步取得成功的重要推动力量。实践也充分证明,只有充满自信的文化,才会在永远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做到兼收并蓄。中国文化,秉承开放、包容、平等、互帮互学等理念,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宽广的胸怀,为丰富和发展世界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充分彰显了大国的文化担当。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我们要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通过文化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收获;通过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提高。要坚持“以文育人”,更好地用文化温润心灵、舒缓压力、涵养人生,更好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对于鞍山广大文化工作者来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强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坚持学以致用,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不断推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讲好新时代鞍山故事,为鞍山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作者:中共鞍山市铁西区委党校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