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提出了“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体系当中。从以往的“一个结合”到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两个结合”,这种语义变化,有了深刻的新内涵。它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体系当中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地位,同时也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达到新的高度,说明我们党对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中国共产党旨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但目标却不在于简单地回归传统文化,更不是文化复古。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转化,将精华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构中。中国学界应当采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和方法,准确而清晰地认识其中的精华与糟粕,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这将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合乎逻辑而符合马克思主义原则的新阐释,促进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更是浓缩了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任人唯贤、自强不息、亲仁善邻等重要价值观,其崇高精神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有着高度契合性。这些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与接受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格局最重要的土壤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党中央对文化建设也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重要论述、重大部署。这些都是在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到唐宋时期的诗词歌赋,再到现代的文学、艺术和电影等,中国文化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必须看到,从历史长河中走来的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精神价值,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禀赋和精神特质。中华传统文化在其中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程,几经衰落,重又振兴,与时俱进,与时俱丰,正当其时,可堪大用。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自强,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发挥出更强大、更令人信服的真理力量,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建设得更有群众基础。对于鞍山广大文化工作者来说,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鞍山实际做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为鞍山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凝心聚力,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和精神支撑。(作者:中共鞍山市委党校 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