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岫岩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非遗传承的故事正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近日,随着辽宁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的扩充,岫岩三位传承人脱颖而出,尤为引人注目。
事情要从一位与纸和剪刀相伴一生的老人说起。刘吉英生在岫岩,自幼便跟着母亲摆弄剪纸。那时候,剪纸对于她来说,或许只是童年的乐趣,但随着时光的流转,这份爱好逐渐变成了一生的追求。1990年,刘吉英决心在剪纸艺术中探索出一条独特的道路,专攻蝴蝶题材创作。此后,数万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在她的巧手下诞生。2008年,刘吉英被确立为省级非遗项目岫岩满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这既是荣誉,更是责任。2010年,刘吉英担任岫岩剪纸协会副会长,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传承工作中。从2015年起,刘吉英走进中小学、文化馆,培养了数百名学员。
然而,非遗传承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现代娱乐方式的强烈冲击下,传统民间艺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就在这时,另一位传承人站了出来,他就是于水龙。于水龙自幼受乡土鼓乐熏陶,10岁自学唢呐,13岁拜师学艺,19岁便专职从事鼓乐演奏,在当地小有名气。于水龙精通多种乐器,擅长诸多传统曲目,演奏风格独特。但于水龙深知,仅仅自己技艺精湛远远不够,传承辽宁鼓乐这一非遗项目迫在眉睫。2002年,于水龙组建“二牛民间艺术团”,演出中坚持传统曲目占比超70%。后来,于水龙又成立了“岫岩民间鼓乐传承基地”,用自己的方式培养了一批传承人,为鼓乐传承撑起了一片天。
当剪纸与鼓乐在传承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时,还有一位传承人——崔勇,他在默默守护着满族民间文化的另一个瑰宝——满族民间故事。崔勇出身故事世家,4岁起便跟随父亲学习,对这些故事如数家珍。1979年,崔勇开始遍访岫岩的民间艺人,手抄整理故事。几十年如一日,崔勇出版专著、发表论文,构建传承体系,培养骨干力量,举办公益讲座,参与编纂方志,收藏民俗物件,为满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奉献着力量。
刘吉英、于水龙、崔勇,这三位传承人虽来自不同的非遗领域,但他们有着同样的坚守与担当。他们的努力不仅是对个人艺术成就的追求,更是为岫岩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添砖加瓦。相信在他们的引领下,岫岩非遗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传承不息。(来源:鞍山日报)